厦门猎头网
 
 
 
 当前位置:首页 - 关于我们 -> - 职场人生    
 
储备干部 纳贤还是忽悠
发布时间:2010.02.28 新闻来源:厦门猎头网|厦门猎头公司盛世得才卓越的人力资源服务 浏览次数:
 
 

近期招聘会、招聘网上有大量的“储备干部”岗位等待纳贤。“能吃苦耐劳,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,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和抗压力”是很多招聘企业对这类岗位的要求。

储备干部是企业管理阶层的储备人才,通过系列培训和锻炼,最终成为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。“储干”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很有吸引力,但有一些企业只是借“干部”之名忽悠求职者。怎样辨别真假“储干”招聘?哪些人适合应聘“储干”?“储备”多久才能顺利转正?

同是“萝卜”待遇大不同

吉利 (国企员工)

应届大学生常戏称自己为“萝卜”。一是因为同质化的大学教育,使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越来越萝卜那样“千人一面”;二是在金融海啸与高校扩招的双重洗礼下,应届生往往只能卖个“萝卜”价。面对招聘会上汹涌而来的“萝卜”们,有些企业大批抑或低价收储“萝卜”过冬,以待经济回暖。

毕业两年后,“萝卜”们再聚首,发现彼此都是“干部”了。只不过有些是无权也无钱的“储备干部”。但是,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,经不同师傅的“调理”,“萝卜”们也是酸甜苦辣味不同。

艾伦最意气风发,新近拿到了注册金融分析师证书,有在攻读香港知名大学的硕士学位。想当初,艾伦过五关斩六将,拔得一家老牌英资企业的管理培训生offer。虽然本职工作只是香港的一名“售楼先生”,但培训极其系统,不但安排各部门老大现身说法、以身作则教授业务,更由公司资助驻港的部分食宿与香港知名大学的硕士学位课程。虽然艾伦“矫情”地诉苦:“在硕士学位出来之前,我要和公司绑在一起了!”但大家心知肚明:读完硕士,艾伦就会被派驻内地成中层领导了——他这个“萝卜”,成了“金牌泡菜”。

“虽然顶着管理培训生的名头,但我还是希望定岗。”同样在外企,小C就多了几分迷茫——进这家德资企业两年了,小C已经在销售部、市场部、财务部等转了一圈,但总感觉“融不进去”——走不进每个项目,学不完每项业务,“每个部门只能呆几个月,每个部门manager都不放心让我承担责任,只推给我一些琐碎的工作。”小C现在最希望能确定一个较稳定的岗位。

我最惨,是“垫底”的。顶着一家国企“储备干部”名头的我,初来乍到便被牢牢地钉在了基层岗位。两年过去了,不但“干部”没动静,连原先约定的职位也成了泡影。问老员工,才知公司10年来招聘过几届“储备干部”,目的是招聘年轻人充实基层队伍而已。所以,80的人干不了两年就走了。

虽然有着种种不如意,但我还是幸运的——毕竟我已签约成正式员工了,没有被炒鱿鱼。

 

MT不是人人都能做

哈皮 (策划)

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,管理培训生还是一个很稀罕的职位,只有强生等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有这个职位。招聘的时候,往往还要详细解释,才能让毕业生们明白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。

这几年,MT(管理培训生)的招聘广告却越来越多见了,不仅大大小小的外企都有,很多中小型的民企、私企也开始有了。虽然听上去挺好,属于定点培养、前途光明的工作。不过,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,其中难免有水分。

退一步说,即使是货真价实,管理培训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。想当年,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考上强生公司的管理培训生,是少数几个进外企的人之一,其他同学大多数都进了名声响当当且专业对口的几个事业单位。起步阶段,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。不过,“强生培训生”却要辛苦很多。

所谓管理培训生,先得从基层开始培训,之后才有可能走上管理岗位。而那种培训,真的是非常辛苦。

毕业的时候是夏天,他就从那个三伏天开始,每天骑着自行车,驮着大包小包的尿不湿、卫生巾、卫生护垫,走街串巷地向居民区里的烟纸店推销。即使他不说,我们也能想象得出,一个刚从名校毕业的小伙子推销这些卫生产品有多么尴尬。更何况他的同学们都穿着体面的职业装,坐在冷气充足的格子间里。所以,那个时候,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从不在聚会上打听他的工作情况。

再听说他的消息,他已经回归自己大学时代的爱好,创办了一家舞蹈工作室。我想,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,一方面,当MT确实不容易,但却帮助他积累了创业的经验和能力,更磨练了他的毅力。所以他才有勇气自己当老板。

除了辛苦,管理培训生还有一道坎不容易迈。既然是储备干部,一般都会安排到各个部门轮岗,甚至会到各地分公司轮流见世面。初出茅庐的毕业生,要迅速适应各个部门乃至各个城市截然不同的工作内容、工作氛围和城市环境,肯定不是易事。而且,同事们知道你是干个一两周、最多一两个月就要走的,自然也不愿意多费力气来好好提点。有些功利的“老人”,甚至懒得和这些稚气未脱的毛头小子多说几句话。

如此一来,想学到点知识,付出的努力可能甚至比实习生还要多,既要够乖巧,搞好与前辈们的关系;又要脑子活络会偷师,否则,虽然经历看上去很丰富,却都是“聋子的耳朵——摆设”。说不定,培训期结束考核的时候,HR压根看不中,不是提拔进管理层,而是直接炒鱿鱼。这些曾经因为比较优秀而被录用的MT们,白白浪费一两年的培训时间了也没处叫冤。所以,要不要储备,还是要看个人志向和综合能力,可不能盲目。

 


你“储”我“备”

贺成 (企业报编辑)

因为本人文笔不错,思维也算敏捷,一家企业招聘官在面谈后,以“储干”的名义,把我招了进去。那时候,我已经有过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内刊编辑的经历了。

几天后到这家企业报到,方知被忽悠了:这家企业确实有个企划部,也千真万确办有份报纸,但一张对开四版的小报,却塞了四位美女在那里。而且据我几天来的观察,四位美女都跟领导沾亲带故,并没有要离开企业的意思。这个事实,招聘官自然知道。但那阵子要在全国各地推广一种产品,培训部急需补充人员,招聘官就把我忽悠了进去。

但我没有像其他“储干”那样,因为看不到希望,感到被欺骗,就立刻很愤怒或卷铺盖走人。我知道工作难找,既然来了,索性调整心态,将之作为上帝赐给的一个缓冲机会。于是,当别人每天都在培训部里发牢骚,做什么都无精打采的时候,我却利用培训期间狠狠充电,钻研电脑知识,学习报纸排版。

两个月培训期结束了,那个产品项目最终没有推广。这时,招聘主管找我谈话,亮了“底牌”,意思是要我走人。对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,招聘官显然没上次好糊弄了,我很冷静,他很尴尬。

因为有企业报纸的工作经历,在这里又学会了电脑排版。离开那家企业后,我在现在这家企业内刊当了编辑。

这家企业也有不少“储干”,每次跟他们交流,我都说起当年的经历。我对他们说,企业不养闲人,招你为“储干”,也是有风险成本的。刚从校门跨入社会,千万别因为一丁点忽悠就愤世嫉俗。不妨把这个时期当成充电的机会,肚子里有货,无论是留下来还是离开,都有机会。

 

储备干部是个传说……

徐瑞娥 (杂志编辑 武汉)

十几年前,大学生远没有现在那么多,不过工作一点也不好找,像样的招聘启事少之又少。记得有一次,某即将开业的合资超市,一次性招聘150名储备干部,顿时吸引了许多求职者。

到了现场一看,几百平方米的仓库里人山人海。我填完表,交了10元钱报名费,被告知一星期后笔试。

笔试之前,我看了几本有关商场管理的书,不过拿到考卷后,依然觉得很抓瞎。笔试的题目包罗万象,整个一锅大杂烩,有巧问妙答、有历史常识,有政治时事、也有汉译英……

过了一星期,出榜了,面试名单里没有我,不过有我的同学小丽。

小丽成了“储备干部”,参加了两个月培训,又等了三个月,最后那家号称规模很大的超市,居然还没开张就“流产”了,白白耽误了小丽们近半年的时间。

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再没有听到储备干部这种说法,不过近几年,似乎又有些流行起来。

个人觉得,“储备干部”这种职位,不适合大多数国内公司。管理需要经验,需要威信。一般而言,干部不是从其他企业跳槽过来的同类职位人员,就是从本企业基层摸爬滚打升上来的。起码要有让被管理者信服的东西,从学校出来,毫无“战功”就被预定为将来的干部,何以服众?

据我所知,我们附近的几家大商场倒真有储备干部,清一色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毕业生,有经验的一个不要。他们的任务就是管理营业员,那些营业员大多数是下岗再就业的少妇,其中不乏很难管的“老油条”。

“站姿不对!”

“上班聊天,罚50!”

用那些“愣头青”的储备干部对付“老油条”,真是一物降一物。他们可以做得很夹生,不留情面。虽然被小屁孩拿捏,少妇营业员们很不服气,不过也没有什么办法。

无论储备干部多流行,对于大多数职场中人,其实都没有机会去体验,只能当成一个传说了。

 
 
 
 
关于我们 | 猎头服务 | 名企招聘 | 精英求职 | 成功案例 | 联系我们        法律顾问:北京盈科(厦门)律师事务所
版权所有 厦门盛世德才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:0592-5177456    闽ICP备18001659号          厦门网站建设公司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808号